科学家研发出男性避孕药,两小时内实现100%有效避孕,24小时后恢复

热点资讯1年前 (2023)发布 ivye
64 0 0

  2023年2月17日(农历2023年1月27日),科学家研发男性避孕药,药效大约在24小时后就消失,作用原理竟是这样!。

  科学家研发出男性避孕药!实验显示其在2小时内100%有效避孕。

  

北京时间2023年2月17日,既然存在女性“事后”避孕药,是否也能开发出男性“事前一小时”避孕药?这不福音来了!科学家研发出男性避孕药。

  科学家研发出一种能暂时麻痹精子的药物,该药有望成为首个按需服用的男性避孕药。在小鼠中,该药物大约在两小时内实现100%有效避孕,24小时后则完全恢复生育功能。相关研究2月14日发表于《自然-通讯》。

  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Jochen Buck说:“这在男性避孕领域是完全革命性的。临床开发中的大多数男性避孕药只在8至12周后才生效。”

  康奈尔大学的Melanie Balbach表示,药效大约在24小时后就消失了,意味着服用这种避孕药后能快速恢复生育能力。Buck和Balbach计划改进这种药物,使其在人体试验前能持续更长时间。如果一切顺利,他们希望到2025年开始临床试验。

  作用原理是?

  此前研究表明,精子的移动需要一种名为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(sAC)的蛋白质。因基因突变而不能产生sAC的男性无法生育。因此,Buck等研究人员评估了抑制sAC的药物是否可以用作男性避孕药。如果精子无法移动,它们就不能通过阴道使卵子受精。

  研究小组评估了17只雄性小鼠的精子移动情况,其中8只接受了该药物。在小鼠接受药物后两小时收集的样本中,平均只有约6%的精子是可移动的,而对照小鼠的样本中可移动精子约为30%。康奈尔大学的Melanie Balbach表示,药效大约在24小时后就消失了,意味着服用这种避孕药后能快速恢复生育能力。

  在另一项测试中,研究人员在给52只雄性小鼠服用避孕药30分钟后,将它们与雌性小鼠配对。两小时后,每对小鼠都进行了交配,但都没有怀孕。这表明该避孕药100%有效。这种药物也没有引起明显的副作用,即使小鼠连续42天接受3倍于标准剂量的类似化合物也是如此。

  Buck和Balbach计划改进这种药物,使其在人体试验前能持续更长时间。如果一切顺利,他们希望到2025年开始临床试验。

  相关阅读

  多地“捐精”倡议背后

  近日,北京、陕西、山东、湖北、云南等多省市发布捐精倡议书招募志愿者。多份倡议书提到,目前国内多个地区不孕不育比例高达15%,其中40%是男性精子问题导致的不孕,许多生殖中心用精的夫妇需排队等待1~2年。2月9日,山东省人类精子库面向社会招募爱心捐精志愿者补贴5000元。报名面向近期在济南市的20-45周岁,身高168厘米及以上的中国公民。

  据山东省人类精子库消息,已婚夫妇不孕不育比例高达10%以上,其中近一半原因是男性精子问题。捐精前会对志愿者的精液进行全面检查,精液合格后进行全套体检,包括血液分析、染色体检测、优生检测、传染病筛查等。全程捐献时间一般为3到5个月,最短时间不限制,两次取精最短间隔在48小时以上,具体时间自定,一般捐精8~12次结束(合格次数)。

  用精需排队等1-2年

  倡议背后是精子库供不应求

  “往年来捐献的志愿者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,受疫情影响,现在精子库急需学生群体捐献。”在采访中,陕西人类精子库工作人员告诉天目新闻,“目前缺口确实很大,招募捐献志愿人员没有上限,只要检查合格的都要。”

  天目新闻了解到,精子捐献的周期相对来说耗时较长。从精子捐献到可以达到使用标准,至少需要6个月。取精时间2-3个月时间,6-12次不等。人类精子库也有一整套监测体系:在捐献成功6个月后,还需再对精子进行HIV(艾滋病毒)检查,合格后再把标本放入保存在-196℃的超低温环境中。

  此外,一组数据也显示了当前精子紧缺的现状:

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婚后一年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未孕的夫妇约占十分之一,这些家庭只能通过供精标本做试管婴儿,精子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。另据2019年“中国妇幼健康事业进展与展望报告”提示,我国不孕不育率高达10%-15%,有近5000万人群面临不孕不育的困扰。目前,就我国而言,共有536家医疗机构被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,但全国仅有27家人类精子库。

  北京人类精子库表示,京津地区已婚夫妇不孕不育比例高达15%,其中40%是因男性精子问题,国内许多生殖中心用精的夫妇需排队等待1至2年。

  相关新闻

  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

  近一个时期以来,我国的生育问题广受社会关注。今年1月17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人,这也意味着,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。

  这一人口发展现实,令如何提升我国社会生育率的相关议题,更见紧迫。在此背景下,有人再次提出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,以刺激生育,引发了讨论。

  事实上,早在2019年,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时,就有委员提出这一建议,以此调节婚姻人数下降和老龄化上升趋势。当时这一消息也曾迅速成为热搜。

  但是,从法律层面看,民法典规定,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,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,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。婚姻权是一项基本民事权利,因此,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,其意义主要在还权于民与赋权于民,保障成年人的婚姻家庭权益。

  在晚婚情况普遍存在、低生育率已成趋势的背景下,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这一措施,对于提高生育率是否有明显作用,尚待现实验证。

  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提升或稳定

 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日前在接受中新社“中国焦点面对面”专访时表示,未来十年,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趋势,而应对“少子老龄化”,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。

 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末,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.8亿,占总人口的19.8%,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亿,占总人口的14.9%。与此同时,截至2022年末,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,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。

  当“少子老龄化”成为常态,人口结构的“一减一增”之间,中国应做哪些准备?

  杜鹏表示,早在2006年,国家层面就已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此后又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,二十大报告将“降低生育、养育、教育成本”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”等放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部分进行部署。

  “从实践来看,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解决‘一老一小’难题,诸如不断完善生育政策,探索普惠托育,促进教育公平等,减轻年轻人在孩子择校、课外辅导等方面的焦虑或抚育成本。”

  此外,杜鹏认为,养老措施发挥作用与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关。

  “家里的第一个孩子,一般老人会照看,如果第二个孩子还让老人照看,老人就要有8-10年时间全部用来为子女照看孩子,这就提出新挑战:老人是否愿意帮助子女承担抚养责任。”

  杜鹏表示,跟养老一样,这里会涉及很多社会保障问题,怎么促进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,怎么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年轻人优待,怎么解决老年人的异地医保问题等等,这些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。

  应对“少子老龄化”,国际上不少国家已有探索,中国能从其他国家获得哪些经验?

  “近年来,我们也在借鉴一些国家鼓励生育的相关措施。但是,总体上来说,我们需要做的,一是战略重视,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;二是综合施策,不能单从某一方面着力;三是博采众长,不同国家的好经验,要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取舍借鉴。归根到底,中国还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。”杜鹏说。

  来源:中国小康网综合中国科学报、海报新闻、大河网

  (转自:中国小康网)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!
立即登录
暂无评论...